栏目名称
媒体铁院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铁院

2023年11月1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高校新风题:陕铁院凝心聚力建“双高”拼搏争先创一流

发布时间:2023-11-01   发布者:宣传部   浏览次数:69

在学校即将迎来建校5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报》以“凝心聚力建‘双高’ 拼搏争先创一流”为题报道了陕铁院“双高”建设成果,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凝心聚力建“双高” 拼搏争先创一流

焦胜军

五秩风雨砥砺奋进,五秩春秋笃志前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原铁道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创办于1973年。50年来,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德修身、技立业”校训,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万余名,致力培养中国铁路和轨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

学校聚焦高铁高端产业和城轨产业高端,构建了以铁路工程类为主干,以运营管理及装备制造为两翼的专业发展布局,形成了“紧随铁路的专业集群建设、根植铁路的深度产教融合、铁军精神引领的文化育人”鲜明办学特色。先后历经国家教育部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国家优质校等重大项目建设,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启了“双高”建设新征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五年来,学校强化顶层设计,秉承“根植铁路、立足西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国家交通强国、高铁“走出去”、乡村振兴战略,锚定“支撑高铁建设,铸就开路先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目标,聚焦十项改革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双师’建设、科技服务、素质教育”五种模式,建设“党建领航、院校治理、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数字校园、国际合作”八大标杆,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赛道上,跑出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学校在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

五年来,学校扎实推进“双高”建设,预期目标全部实现,核心竞争力、服务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建成了中国铁路工程特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服务高地和“一带一路”国际铁路人才培训高地。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教学能力比赛等14类国家标志性成果,获奖总量居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前列;为高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服务230余项;获批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开展肯尼亚蒙内铁路等海外培训2.8万人日,开发的标准和资源在马来西亚等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认证推广。

五年来,学校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全国铁道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单位、铁道工程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主持或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标准31项。举办“职教国培”示范项目、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培训项目18项。340余所高职院校来校学习交流建设改革经验,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校长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全国轨道交通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第四届中国高职校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书记(院长) 论坛等国内重要会议上,作“双高”建设报告、交流20余次,办学经验和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一、聚焦目标建高建强 展现职业教育新作为

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示范者”。通过深化“政治领航、党建创新、素养筑基、文化塑魂”四大工程,党建“火车头”全面引领“双高”建设。建成国家样板党支部2个,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战疫课堂”课程思政案例18个、第五届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案例、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院校;受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高职院校校长作课程思政专题报告。学校被陕西省政府部门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

铁路特色人才培养“ 引领者”。大力推进“铁军传承、模式引领、教学改革、技能筑梦、‘双创’赋能”五大陕铁行动,学生“双创”和技能大赛获省级一等奖(金奖)、国家奖项88项。近5年,培养2.5万名毕业生扎根铁路建设与管理一线,应届毕业生薪酬待遇等7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双高”校平均水平,月收入高出千余元。80%的毕业生在央企就业,在业内形成了“修高铁、建地铁、找陕铁”的品牌效应。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窦铁成,全国线路工技能竞赛冠军张戈亮等一批优秀毕业生,9人入选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先行者”。将“三教”改革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机制驱动、平台支撑、团队赋能,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二是标准引领、项目带动、资源集成,全面提高课程教材质量;三是硬件先行、课堂革命、练好内功,全员改革教学方法。建成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立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 3 部,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14部。教师在国家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8项,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

国家教学标准体系“ 供给者”。承接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并通过验收,“1+X”证书实现专业全覆盖。主持、参与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1+X”证书标准等31项。主持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2个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基地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开发6套教学标准、实训方案,助力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标准体系建设。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探路者”。对接“交通强国”战略,校企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实验室) 4 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培育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开展银西高铁隧道注浆新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11项,师生共同完成高铁智慧建造、自动化掘进、动态化监测、BIM 应用等技术服务,合同额超 8500 万元,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5.79亿元。授权专利429项,立项省级项目34项;获人社部门、工信部门等科技竞赛奖一等奖(金奖)7项,共计43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秦创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被教育部门评为A等。

中国铁路技术国际“传播者”。紧跟中国企业“走出去”,牵头成立高铁建设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国际联盟,承办菲律宾国家铁路局工程项目管理研修班、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铁路技术研修班。联合中国路桥等龙头企业在肯尼亚、卢旺达、孟加拉建设鲁班工坊,为肯尼亚蒙内铁路、尼日利亚拉伊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等7个海外铁路项目开展员工培训,案例入选《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立项国家教育部门“中文+职业技能”等项目5个。

数字校园标杆建设“实践者”。抓住数智化改革风口,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创新构建了集1个数据中台、2个业务中台、3个技术中台、48个校内业务云、130个办事流程的“123+N”智慧校园混合云架构体系,覆盖学校师生95%以上的事务,形成了“大数据、微服务”特色鲜明的智慧校园环境。入选首批陕西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全国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校,连续5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 

质量立校治理方案“贡献者”。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以“一章八制”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入选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单位,荣获“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获评省级文明校园。构建了“一训三风一精神”文化谱系和“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国家教育部门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复核为“有效”,形成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陕铁范式”,建设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主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操案例解析》被120多所院校借鉴应用。

二、创新引领特色发展树立职业教育新标杆

“1115”培养体系引领同类专业群发展。坚持铁路特色办学,创新形成“1个理念引领、1个模式强基、1个机制保障、5个子体系支撑”的铁路工程类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设计了专业群建设的路径和实施方法,彰显了铁路特色育人,强化了专业集束发展、资源集成共享、专业产业同频共振,为同类专业开展集群建设提供了范式。成果在提高专业群对高铁建设的支撑度和人才培养契合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第三方评价机构,7个专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获评国家教学成果奖。

“金师金课金教材”锻造教学改革品牌。创新“1334”“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育形成“教学名师+创新团队+大师工作室”的“双师”队伍。推进“新形态教材+在线课程+混合式学习”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14 部教材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在线开放课程60门,获批国家在线精品课程5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7门。教学资源库累计注册用户34万,1.9亿人次访问,资源贡献和教学应用位居全国前列。获评国家教学成果奖。

“铁军精技匠心”塑造文化育人示范。创新实施“大师引领、六化联动”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形成以“铁军、精技、匠心”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毕业生自觉践行“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精神,60%以上毕业生扎根西部建功立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高。校园文化育人经验被广泛借鉴,开发的教材被 57所院校采用,为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做出示范。获评国家教学成果奖。

标准制度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牵头主持、参与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5 项,参与制定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联合开发国家教育部门“1+X”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5 项,为国家标准体系作出贡献。参与开发住建部门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1 项;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制定 《重载铁路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程》,联合中国测绘学会制定 《铁路工程测量基岩标团体 标 准》 等 2 项 , 联 合 重 庆 大学、同济大学参与完成人社部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 职业技能标准,为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提供支撑。

 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担当职业教育新使命

 先导研究攻克关键难题。围绕轨道交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校企共建高铁智慧建造、城轨智慧建造和铁路智能运维3个协同创新中心,15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组建“教授+技术经理人”等科研团队,对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的二次衬砌充填材料成套技术、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在银西高铁贾塬隧道等工程施工现场转化应用,解决了隧道拱顶空洞、施工工期长等问题,降低了混凝土回弹率,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发表相关代表性论文30余篇。

技术创新解决应用堵点。依托高性能混凝土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组建铁路绿色建筑材料等4个科技创新团队,获评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聚焦轨道施工的高效修复、渣土处置等问题,研发泡沫剂成套技术,渣土功能外加剂和固化剂,裂缝注浆、结构加固灌浆、快速修复和防水堵漏等材料,在西安地铁6号线、重庆地铁4号线和南宁地铁5号线等地铁项目进行转化应用,节约成本近 3000 万元,改善混凝土结构裂缝和隧道渗漏水等问题,使用寿命延长约1/3,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依托BIM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创新团队,获评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培育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围绕 BIM 建模软件的升级改造、专项施工管理平台二次开发、BIM+GIS+无人机倾斜摄影模型协同管理平台搭建等开展技术研究,将隐蔽工程竣工状态实现可视化,有效应对了复杂局面下监控、管理和故障处理三大运维挑战。承担 63 项 BIM 技术服务,为教子川特大桥等20余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获“优路杯”“龙图杯”等科技竞赛奖43项,授权专利161项,形成BIM技术相关高水平科技成果10项,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鲁班工坊传播铁路技术。以解决中国铁路“走出去”过程中属地化人才匮乏和标准缺乏为目标,制定专业技术标准3个、岗位标准8个、专业教学标准7个、课程标准及资源22门;建设3个海外鲁班工坊,为印度尼西亚等 10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本土化人才1000余名,输出了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入选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首批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特色项目、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完成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援外项目,有力服务了中国铁路“走出去”。

乘风破浪正当时,砥砺奋进再出发。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国家职业教育战略部署,以历史的大视野来读懂责任、以时代的新标尺来认清责任、以师生的新期待来强化责任,持续推进中国铁路工程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