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题:厚植劳动精神德技双修 扎根铁路一线建功立业——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劳动育人”纪实
厚植劳动精神德技双修 扎根铁路一线建功立业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劳动育人”纪实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多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立足铁路行业需求,将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打造“双师型”劳育教师队伍等,将劳动精神融入到学子的“DNA” 中,助推劳动品质的养成,形成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他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多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铁院)围绕铁路工程办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根植于铁路、桥梁、隧道等施工现场这一艰苦行业,工作地点流动,工作环境恶劣,毕业生多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地区奉献青春。工作性质决定了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施工单位把学生是否具有新时代劳动精神作为用人第一准则。学校结合行业特点及育人需求,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总体布局,围绕“苦得、累得、受得、韧得”这条主线,大力培养学子“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努力成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铁路时代新人。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学校把劳动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列入“双高建设”任务中,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五课联动,用好课堂主渠道;多管齐下,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四方协同,打造高水平劳育队伍;三位一体,健全劳育保障体系;多举措厚植学生“四得”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优秀劳动品质,形成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文化氛围。
(一)五课联动,用好课堂主渠道
1.开设劳动必修课程。每学年开设为期一周的《公益劳动》必修课程。课程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劳动知识及铁路施工一线的安全要求等;课程实践部分主要是开展校园卫生清扫、教室宿舍水电维修等。课程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纳入奖学金评定及评优评先工作中。
劳动班同学进行校园卫生清扫
2.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一是融入思政课程。学校邀请临渭区法院专家通过案例、讲座等形式对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劳动政策进行解读。开展“铁成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诠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二是融入专业课程。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目前,学校已连续举办十五届技能大赛,开设49个专业技能项目,其中对接世界技能大赛2个、国赛14个等。
《公益劳动》课程成绩单
3.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和创业类课程。一是融入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学生的铁路专业特点,学习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四得”劳动精神,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把创业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获得感和劳动幸福感。
(二)多管齐下,搭建劳动实践平台
1.搭建日常生活实践平台。学校秉承铁路优良传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周一坚持升国旗仪式;周内做早操、上晚自习;每周四下午开展大扫除活动,打扫教室、宿舍及校园公共区域等;每天检查宿舍内务情况,每月进行汇总通报,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每年开展叠军被大赛、宿舍美化大赛、教室美化大赛等,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2.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大一开展认识实习。学校联系市区及周边的企业及施工现场,结合实际开展认识实习,每班安排 2 名指导教师跟班指导。大二开展实习实训。实习实训项目包括钢筋工、隧道工等,在校内外高速铁路实训工区、建筑施工综合实训基地等基地进行,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大三开展顶岗实习。实习单位主要为中国中铁、西安铁路局等国有大型企业,90%以上的学生在就业单位实习。校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开展劳动精神、专业技能及岗位职责等内容的教育。
大一开展认识实习,图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工地现场开展认识实习
3.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在志愿云系统注册人数达12030名、累计服务时长162307.5小时。学校现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劳动服务型社团23个,开展“三下乡”“三走进”“万名学子扶千村”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甘于奉献”青春榜样评选活动,树立学生典型,“五四”隆重表彰;开展“雷锋月”系列活动,评选学雷锋标兵及学雷锋先进集体。2020 年面对新冠疫情,1000 余名师生参与到社区、学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大二开展实习实训,图为测绘专业学子开展五公里徒步测量实训
4.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学校按照铁路施工过程和企业标准,开发了500 余个创新训练项目,学生通过申请在基地内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二是学校划拨专门场地,投入100 万元,建立1000㎡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包含3个模型设计创作室、7个学生服务社、10个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快递超市,提供实践岗位300余个。三是材料检测学社、MIDAS建模协会等35个专业技术类和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技术创新实践活动。
大二开展实习实训,图为高铁专业学子在高速铁路实训工区开展实训
大三开展顶岗实习,铁院学子夜以继日奋战在奇木高速项目施工现场
大三开展顶岗实习,铁院学子在中铁二十局三公司隧道施工现场合影
(三)四方协同,打造高水平劳育队伍
1.专兼结合,打造“专家型”劳育队伍。学校成立了劳动与健康教育教研室,配备教研室主任 1 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 2 名、兼职教师 8 名,其中 1 位教师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劳育教师95%以上为研究生学历,80%以上具有劳动教育的相关培训经历,并熟悉铁路建设与施工的各个环节。
2.培育匠心,打造“工匠型”榜样队伍。学校组建了由全国劳模窦铁成、白芝勇等组成的大国工匠劳动教育队伍,成立了窦铁成、白芝勇等技能大师工作室及铁成班、刘勋班和邹超班等。定期邀请大国工匠来校作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励学生树立职业信心,提升劳动素养。
全国劳模、最美奋斗者窦铁成来校作工匠精神专题报告会
全国劳模白芝勇指导学生测量
国家技能大师史京生来校为学生作焊接技术现场指导
3.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实施专业课教师每五年至少到企业实践6个月制度,专业课教师双师比例达到 90%以上。通过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反哺教学,融入到教材、课堂、实训等各个环节,增强教师实践技能育人水平。
4.立德树人,打造“融合型”思政队伍。学校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劳育队伍相融合,思政课教学与劳动育人相融合;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网络思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两融合三结合”机制,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思政与劳育的有机融合。
(四)三位一体,健全劳育保障体系
1.组织机构到位。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等为成员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构建劳动教育长效工作机制。
陕西省“三秦工匠”叱培洲为学生讲解焊接技艺
2.经费保障到位。学校作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劳动教育研究院成员单位,每年划拨 10 万元经费用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及专项调研和理论研究等。每年划拨校园文化建设经费50万元,用于完善劳动文化景观,营造校园劳动育人氛围。
学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帮助贫困户王万喜采摘李子
城轨学院学子来到官路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民栽种西瓜苗
3.氛围营造到位。学校构建了“三馆三廊三室一广场”的文化载体群:“三馆”即窦铁成事迹展览馆、铁路发展史馆、青藏铁路精神展馆;“三廊”即企业文化长廊、校友风采长廊、公寓文化走廊;“三室”即窦铁成、叱培洲、白芝勇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广场”即铁路文化广场。通过影像、实物等展现我国厚重的铁路建设历史和丰富的铁路劳动文化内涵,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浓郁的劳动文化环境的熏陶。
学校开展“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三、取得成效和经验
(一)活动成效
1.增强了责任使命意识,学子疫情防控敢担当
2020 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供电 3195 班学生雷志峰,主动带队前往西安市参与西安“小汤山”医院的建设。雷志峰说:“工程建设辛苦是辛苦,但是国家有难,我们年轻人不上谁上?”像雷志峰这样的铁院学子还有很多,累计 1000 余名师生积极投身到家乡和学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疫情好转,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复工复产的号召,2020届2000余名学生参与到中铁四局、中交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复工复产中,帮助企业抢复产、赶进度,充分彰显了铁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期间,1000 余名铁院师生参与到家乡社区、村镇的志愿服务中,图为部分学子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2.营造了技高为荣氛围,学子技能场上展风采
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5年获得测绘赛项一等奖;获得第三届高速铁路精测精调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连续4年获得铁路类信号大赛一等奖。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获奖总成绩位居全国铁路类院校前列。在羽毛球、乒乓球、艺术体操等文体竞技比赛中多次获得省级冠军。
3.培养了敬业奉献精神,学子扎根基层放光芒
哪里修铁路,哪里就有陕铁院毕业生;哪里有火车,哪里就有陕铁院学子的身影。6万余名铁院人遍布在铁路建设管理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先后涌现出了挑战生命极限,贯通“川藏第一险、全线鬼门关”雀儿山隧道的项目经理王刘勋;长年扎根在祁连山上,负责世界海拔最高高铁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的工长宋辉等。宋辉曾说:“在祁连山,风雪大,干劲更大;海拔高,标准更高。”《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中省媒体报道陕铁院学子先进事迹 1000 余次。
(二)基本经验
1.劳动教育要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劳动教育要有专门的教学组织机构、研究中心、师资队伍和专项经费等,组建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室及专兼职师资队伍,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结合本校特点,加强劳动育人的调研和实践,不断促进校内劳动育人体系的完善,以研促教,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水平和质量。
2.劳动教育要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具体课程及实习实训安排中,赋予学分加强考核,让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同向同行,增强劳动育人的时代感。不断在劳动育人的实践中挖掘劳动育人的资源,增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劳动育人的创新模式,拓宽协同育人渠道,“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劳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劳动教育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劳动观、劳动精神及劳动价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将抽象的劳动教育价值理念和精神载体物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校园物质载体,在校园中设置大国工匠雕塑,技能文化广场等,让“一景一物”能传神、“一墙一壁”都说话,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浓厚校园氛围。
【责任编辑:任昊】
新闻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11/26/content_DMjJYyCn.html?gid=V1QPbWkE